可视化学院介绍

应用文理学院

应用文理学院的前身是1978 年创办的北京大学分校和中国人民大学二分校,1985 年成为学校下属的文理学院和文法学院,1994 年合并定为现名,至今已有46年办学历史。学院以“崇尚学术、关怀人文、立德树人、培育英才”为使命,以“党建引领、文化培元、学术支撑、成果导向”为育人路径,以文、史、法、理、管为主体学科,致力于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深厚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学院现有考古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文物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考古学、中国史、地理学、政治学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法律、文物、博物馆、新闻与传播、图书情报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法学、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历史学、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档案学9个本科专业,其中包括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1个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档案学)和3个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历史学、新闻学、法学)。截止2024年底,全日制在校生2411人,其中本科生1995人、硕士研究生416人。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203人,其中专任教师149人(含思政教师),占73.40%。高级职称占57.05%,博士占73.15%。双师教师占65%。拥有包括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北京市级人选、北京市属高校长城学者、北京高校教学名师、北京市“高创”计划领军人才(名师)、北京市“四个一批”人才在内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有3个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育人团队、档案学专业育人团队、新闻学专业育人团队);1个校级优秀本科育人团队(法学专业育人团队);“北京学”新兴交叉学科平台建设点。近五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近30 项、省部级项目约50项,以及各级政府部门、学术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600 余项。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发展战略成效显著。

学院拥有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学研究基地。与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合作建有院士科研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北京市文物局合作建有北京辽金元历史考古研究中心,与昌平区合作建有明十三陵高质量发展研究院,与海淀区委宣传部合作建有北京三山五园研究院,与千龙网合作建有网络素养教育研究中心等。设有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研究院、首都法制研究中心、首都城市文化传播研究中心、考古研究院、文化遗产研究所、民族与宗教研究所、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所、人居研究中心、档案事务研究所等校级研究机构。

拥有国家级应用文科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文化遗产传承应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有首都博物馆、北京市档案馆2个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以及故宫博物院、丰台区人民法院、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城建档案馆、《光明日报》北京记者站等多个校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科竞赛和学生科研立项为平台,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学生在“挑战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数学建模等学科竞赛中,获多项国家级、北京市级奖项。有各类学生社团40余个,其中箜篌乐团赴香港、美国演出获得佳绩,并登台国家大剧院。学院与美国、英国、波兰等多个国家的大学开展国际合作教育,学生有机会取得国内外双重学历或学位,并可以通过“4+1”“3+2”等多种形式获取硕士学位。近几年,深造率保持在13%,综合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每年有近百名学生出国交流学习。

学院地处学院路这一全国最大的高校集聚区,周边交通便利、学习氛围浓厚,学生共享北京高校“学院路地区教学共同体”的丰厚教育资源,可跨校选修课程和进行辅修专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