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化学院介绍

机器人学院

2016年,我校率先在中国高校成立机器人学院,并由时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担任首任院长,致力于培养机器人产业急需人才。2024年,成立人工智能学院,加强人工智能时代下的人才培养。
鲜明的人才培养理念与特色。学院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北京创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秉承“以载体汇聚学科专业、以科学问题带动科学研究、以 科研任务带动人才培养、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以轮式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为载体,开展机械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机器人工程、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等专业的人工智能+X建设,形成了新工科学院专业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特色。学院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通过“产学研用、校企共育、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人工智能领域内精通智能软件设计、智能硬件设计、智能控制、智能产品设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国际水准、追求卓越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工程师。
高水平的学科建设与科研教学平台。学院拥有软件工程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拥有电子信息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拥有北京市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1个,拥有北京市信息服务工程重点实验室和北京市智能机械创新设计服务工程技术中心、车路协同自动驾驶北京工程研究中心、脑与认知智能北京实验室4个省部级科研机构。建有北京市优秀本科教学实验室和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分中心,包含现代制造工程技术中心和无人驾驶特色实践平台等,共有48个专业实验室及20多个校外实践基地。
优秀的师资队伍与科研成果。现有北京市市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多位老师获评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等。学院科研团队致力于解决机器人产业关键技术难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英国皇家工程院牛顿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以及百余项企业委托技术研发项目,为区域社会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学院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先后获评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卓越的实践能力培养。学院与多家企业开展合作,建立了“共同规划、共同组织、共同实施”的紧密型产教融合机制。2024年学院获批建设首批“人工智能现代产业学院”。以“人工智能+”为核心,与企业共建了软件和信息服务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六个产教融合共同体,科研项目、科研训练与特色课程建设相结合,通过全程任务驱动的实践教学模式,以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为依托,以学生为中心组建科研创新团队,推动实现工科类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一项学科竞赛的目标。参加国际、国家和北京市级等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成果突出,每年获奖超过400人次,其中省部级以上获奖超过100人次。通过产教融合,加强了政产学研用,先后获批6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良好的升学与就业。推动机器人研究发展和推荐优秀学生继续深造。每年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考取国内外高校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学生考研主要学校包括: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知名院校。连续多年保持95% 以上的高就业率,每年进校招聘的优质企业 80 多家。毕业生就业区域以北京、上海及省会城市为主。就业单位以人工智能及机器人、IT 互联网、电子设备、信息通讯、汽车制造、机械制造等行业为主。
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选派优秀学生到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数十所联盟校交流学习。
优越的地理位置。校区均处于北京城区核心区域。其中工体北路校区,紧邻 CBD 功能区域和繁华的东三环三里屯驻华使馆区,位置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