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以文化传承、产学融合、艺术创新、服务社会为使命,培养具有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艺术人才,努力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高水平应用型艺术学院。
学院设置数字媒体、创意设计、美术、表演、工艺美术五个系及一个艺术教研室。目前在校生2068人,其中研究生116人,本科学生1818人,高职134人(贯通)。全院教职工153人,其中专任教师123人,教授18人,副教授41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42人。
学院有设计学、美术学、戏剧与影视学3个一级学科,数字媒体艺术、服装与服饰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工艺美术、绘画、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九个本科专业。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设计、戏剧两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并招收“职业技术教育(文化艺术)”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数字媒体艺术、工艺美术专业与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北京市丰台区职教中心学校、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联合招收“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学生。
近五年,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工艺美术、环境设计、绘画被认定为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先后获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项、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3项、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6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4门、优质本科教材课件(教案)2项、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建成慕课13门,有效推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工艺美术专业京味特色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获2021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学院重点打造非遗保护、乡村振兴、国礼设计、数字艺术、传统表演五个研究平台和团队。教师承担了50项国家级、省部级社科基金、艺术基金等研究项目和艺术创作项目,5件作品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学院着力打造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2019年6月,加挂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牌子。学院在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等非遗领域开展传承工作,开展非遗传承、研究和传播工作。学院举办全国高校非遗教师培训,全国非遗研学讲师培训,“非遗+旅游”项目策划与管理培训等活动。
学院服务北京,设立国家大剧院舞台影像设计实验班,发起成立北京金属工艺行业产学联盟,重点建设全国首个北京工艺美术现代产业学院,深入推动产教融合。与北京工美集团、颐和园、圆明园、北京老字号协会、山西省阳泉市城区、贵州省台江县人民政府等政府及知名文创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了15个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获得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北京市示范性艺术类校内创新实践基地”荣誉称号。
学院推行国际化办学模式,已与美国、加拿大、英国、韩国以及香港地区、台湾地区的多所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和学生交流培养机制。2024年,学院与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大学合作举办“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中塞高校师生艺术作品展”,签约共建联合艺术创作中心。近5年以来,学院学生积极参加国内外著名艺术学科竞赛,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635项。
学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五育并举”育人体系,持续做好“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建设,构建“三全育人”体制机制,探索建设以“溯源红色”“北京味道”“乡村振兴”为特色的“大思政课”试验区。2018年,学院被中共北京市委授予“第十四届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称号”。2020年,学院党委获批教育部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2021年,学院被中共北京市委授予“北京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